对口援建工作者许解良

    许解良,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副总指挥,是年龄最大的上海援建干部,5.12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千里驰援奔四川,两年扎根在灾区一线,播撒真情、智慧和汗水,见证了四川灾后重建“凤凰涅磐”的人间神话。2010年9月21日清晨,雷雨交加,天黑如漆,都江堰市青城山脚下的上海援建指挥部门前却已水泄不通,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打着雨伞为上海亲人送行,“常回家看看”的声声呼唤,撞击着每一位援建者的心。
    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但一声别离几多难舍,挥一挥手难说再见。在上海援建指挥部34位援建干部里,年龄最大的是副总指挥许解良,一位59岁的“年轻人”,铁骨铮铮的汉子,看着眼前亲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脸庞,回想起两年多来在四川灾区日夜奋战的时光,深厚的感情再难抑制,两行热泪止不住流淌……
    年近六旬的“年轻人”千里驰援到四川灾区指挥安置房建设
    2008年已经57岁的许解良,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上海市援建四川绵阳灾区安置房的现场总指挥和临时党委书记,于5月21日受组织委派,带领13名成员组成的先遣队飞赴四川绵阳。
    冒着随时余震、堰塞湖威胁、高温酷暑,面临着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他处惊不乱,迅速提出“脚底在颤抖,工作不停手”的工作要求,要求大家“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麻痹大意”。在一片废墟上寻找地块,加上总体设计、施工配套等各方面条件有限,给援建安置房工作起步非常艰难。许解良率队积极与灾区省市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各地块政府部门、水电环卫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上海市各参建单位、设计、施工、燃气、供水、环卫等的关系。白天奔走在项目一线,晚上召开工程协调会,短短5天就树起了第一批安置房。绵阳安置房援建有序推进后,他又带队奔赴甘肃陇南地区建设过渡安置房,迅速落实地块,组织参建单位进场施工。
    震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许解良带领援建团队完成了5.8万多套过渡安置房的艰巨建设任务。中央明确18个省市对口援建四川灾区的部署下,他没有停下来喘一口气,于6月底直接转战到了都江堰。
他是12000名上海援建工作者的一个代表符号
    美丽如画的都江堰市在大地震后变得满目疮痍。心中装着灾区同胞,随时想着他们的苦难和冷暖,许解良在2008年7月4日上海援建指挥部第一次升旗仪式上,心里暗下决心:青山处处埋忠骨,不换新颜誓不返,一定要亲眼看着灾区人民住进新家园。
    上海援建任务很重,总盘大、数量多、种类齐、工期紧,其中“交钥匙”工程项目65个,总投资达56.9亿元,涉及学校、医疗卫生、城乡安置房、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 公共文化、社会福利院、农技服务等众多类别。管理难度大,参建单位众多、建设模式特殊、协调对象多,管理幅度和跨度大。重建困难多,灾区余震频繁发生,地质灾害点众多,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交通运输困难,材料物资供应紧张,灾后重建工作开展十分艰难。
    作为上海援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许解良主抓工程建设,一心想着援建工程建设目标,三十多年的建设管理经验让他始终有决胜千里的信心和气魄。结合灾后重建实际,他提出了援建工程建设“十五字工作方针:“抢进度”是为了灾区同胞早日重返新家园;“抓质量”是援建工程的生命,更是震灾的启示;“保安全”是确保施工安全、工程安全;“控成本”是要让每一分援建资金用在灾区最需要的地方;“讲文明”是展示上海形象,增进两地情谊。
    在坚持“一条主线、三项原则”的援建思路前提下,按照指挥部薛潮总指挥确定的“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的工作要求,他带领3个管理单位,8个施工总承包单位,18个设计单位,13个勘察单位,协同都江堰市当地数十家相关部门和单位,全面推进工程建设。
    历经两年多的拼搏,上海市援建队伍为都江堰市形成了“五大体系”:一是教育骨干支撑体系实现了废墟上的重生,2009年8月28日,上海援建22所学校整体移交,迎接780个班级近35000名孩子入学;二是城镇安居房、廉租房基础体系完成了在废墟上重建新家园,三大安居房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6.6万平方米,5720户告别板房住进坚固漂亮的新家;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在废墟上建起救护网络,21个医疗项目,共设1800张床位,可覆盖服务37万人口,占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医疗项目床位74%;四是城乡用水治污框架体系助推都江堰市重生和发展,自来水厂为都江堰市85%居民送上优质洁净自来水,污水处理工程投打造都江堰市的“地下生命线”;五是支农惠民保障体系为都江堰的生态化发展和“造血”功能注入强劲动力。
    许解良常说,质量是历史检验援建的标志。他随时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心态,始终保持专业的清醒,去对待每一项工程的质量。“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时间紧张,上海速度却是有质量保证的速度。八度抗震,九度设防,上海援建工程经受了60000余次地震的考验,所有工程全部优质,已经获得四川省天府杯47个,成都市芙蓉杯40个,上海市白玉兰奖41个,医疗中心获得国家“鲁班奖”。当地老百姓说:住房要住上海援建的房子,看病要去上海援建的医院,孩子上学要进上海援建学校。
    他是上海援建精神的现实传说
    2010年9月20日,在撤离都江堰的前一天,许解良还直奔各援建项目所在地,“突击检查,再看看……”每到一处他都问:人在不在?机制顺不顺畅?工作到不到位?现场各单位负责人一个不少,对答如流。一天的检查后,他脸上才露出久违的轻松与微笑。在检查途中,许解良接到都江堰一干部发的短信“你因都江堰一天天老去,都江堰因你一天天美丽”,这位不服老的“年轻人”,眼眶湿润了。
    59岁的援建人始终不服老,精神永远年轻。难忘啊,投身援建后许解良第一次回上海,市建交委同事见到他眼眶就红了——此前满头黑发的许解良已经华发丛生。
    两年多时间,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直把自己当作小伙子,坚持“白加黑”、“5+2”,连续两年的春节、中秋等节日也没有回家看看,始终坚守在援建一线。白天有“热”的工作激情,上海援建的每一个项目都留下了他多次视察的身影;晚上有“冷”的研究思考,常常深夜了还在和同志们研究方案计划、标准规范。他常常深夜后才回到宿舍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东方破晓时又回到办公室,以激昂的斗志和精神开始新的一天征程。
    他管理精细,思路清晰,务实严谨,雷厉风行,高标准、高效率、高要求。许多人难以相信,这位运筹帷幄的副总指挥却是工程建设的行家。曾有工人悄悄地问“许总是不是泥水匠出身?他对建筑施工太内行了,只要看操作手势,就知道你是否规范施工”。他常常说:为了援建工程优质高效建设,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较真,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产品当作人品来做,竭尽全力把援建工程建设成优秀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人民满意工程,要使每一栋楼、每一间房、每一项使用功能,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许多同志因此常常感到如履薄冰,但是他的工作能力和无私大爱却又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同志为灾区人民无悔付出;他的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同时赢得了当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同志们方的十分敬重和由衷钦佩。
    2009年夏天,就是援建学校冲刺“9.01”节点的关键时期,为确保22所援建学校在秋季开学时投入使用,这位建筑业“老法师”轮着跑每个工地。最后冲刺阶段,他累病了,医生坚决要求他住院,但他每天仍拿着装汤药的保暖杯去工地。9月1日,当孩子们“开学啦”的欢呼声响彻都江堰的上空,他的声音却哑了。
    2010年3月,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确保“5.12”节点的时间里,他每天风雨无阻到各个项目一线视察指导工程建设,并慰问现场队伍。在冒雨攀上蒲虹公路项目最高点的途中,脚下一滑重重摔倒在陡坡上,大腿严重扭伤。随后的几个月里,大家都非常心痛地看到他拄着拐杖脚步踉跄,依然“固执地”天天到工地检查。
    许多年后,也许参加和支持上海援建的人们可能都会渐渐淡忘灾后重建艰苦环境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和昼夜奋战的艰辛历程,但只要谈起许解良,脑海里都会永远刻上那个在项目一线视察的身影,永远亮着青城山下伴着他度过两年时光的长明夜灯。
他是沪川两地情谊的大爱使者
    水与水相融,心与心相连。在800多天艰苦拼搏过程中,两地人民也由此结下了深厚情谊。在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唱那首《感恩的心》。北街小学五年级学生罗一含说,上海叔叔阿姨的恩情“要用一辈子才能读完”。
    两年多的援建历程,许解良已经把都江堰市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开会或协调工作等,他经常紧急往返于上海和都江堰之间,渐渐习惯把从都江堰出发说是“去上海”,把从上海出发说是“回都江堰”。西区水厂有一个名为《手泉》的雕塑,泉水之上,不锈钢铸成五线谱是奥运主题曲《我和你》,这个方案就是许解良参与确定的。带着深厚情感,他深爱着这方土地,深爱着这里的人民,深爱着四川。
    他常常给同志们讲,上海援建工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帮助,上海援建所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是沪川两地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口合作的典范。两年多的援建历程,也是上海援建队伍与当地人民建立和加深同胞感情的过程。一场地震,让沪川两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援建,两地人民的情谊深不可分。
    他身体力行,始终尊重当地干部群众和广大群众,在合作推进援建工程建设中,首先考虑当地实际需求和管理要求,理解当地实际困难。当初刚到都江堰时,饮食不习惯,气候不适应,历尽艰辛和艰难,但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却总是感动于英雄的四川人民在大灾难面前的坚强不屈,感动于热情的四川人民给了上海援建队伍“家的温暖”。在即将撤离都江堰最后一次去安居房项目查看时,分到房子的因震致残灾民黄莉一眼就认出许解良,摇着轮椅过来紧握着他的手说:我认识您,您是指挥部领导,我好几次来看房子都看到您了,上海的恩人呀……黄莉边说着,眼泪就在打转了。
    上海市委组织部派员到都江堰考察援建干部时,当地干部说:“我请求你们,像解良这样的同志,能不能留几个给我们?”上海援建同志在都江堰老百姓中获得很高的口碑,这在和平年代不容易啊!
    上海援建工作圆满完成,挥手告别时不忍心说再见。离别之际,许解良和援建干部们创作并激情朗诵的诗歌,点出了援建情谊的真谛:都江堰,我要再看看您;看看断枝上新发的小花,看看岷江里奔泻的秋水;再数数八百多页日历吧,它讲述与一座城市的生死不离。
    回想起两年多的援建历程,回想起离开时与当地干部群众深情拥抱久久不愿分离,看看当地党委政府颁发的“都江堰市荣誉市民”证书,这些都值得珍藏一生的美好记忆。今天的都江堰更加美丽,作为12000名上海援建人的代表之一,能够在灾后重建一线履行神圣的援建使命,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无悔,无憾。

 
发表评论
内容
  *您可留下您的真实姓名和电话,以备日后抽奖使用,谢谢!(电话号码只有组委会可见。)
姓名
电话
 
 
版权所有:四川依然美丽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
E-mail:138912111@qq.com
郑重声明:“四川依然美丽”、“熊猫奖”、“熊猫奖”奖杯均为注册商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