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四川美丽之最 > 四川最美丽城区 >
成都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区域。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以金融总部、现代商贸、科技研发、软件外包、文化休闲、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成都CBD、软件产业城”。西部园区位于成灌高速路两侧,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都高新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六大产业集群。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仅列中关村之后,居全国各高新区第二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笑脸在这一刻凝滞。一场无情的大地震,摧毁了房屋、夷平了家园,也重创了我们的心灵。“让笑脸重新绽放”,为了践行这一承诺,两年多来,成都高新区时刻铭记自己作为全省高端产业“领头羊”的职责,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高端产业发展中谱写了一首首动人旋律,创造了一个个产业奇迹,书写了一个“凤凰涅槃”式的新生故事。如今,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英特尔、戴尔、联想、富士康、德仪、IBM、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众多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在此设立生产基础和研发中心。如今,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的地震重灾区彭州市葛仙山镇和红岩镇,受灾群众都已经拥有了新家园,帮助葛仙山镇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已经开始引领灾区群众踏上致富之路。

    抗震救灾 ,是成都高新区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雨同舟,大爱无疆。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成都高新区迅速吹响了“集结号”,明确“稳定民心”的工作宗旨,众志成城,合力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40分,成都高新区临时抗震救灾指挥部。20分钟内,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学生全部有序疏散,无一人伤亡。当晚,抗震救灾工作组成员会同部分建筑专家深入街道、社区、院落、敬老院、寺庙,彻夜排查灾情,并现场协调临时安置灾民的房源。
    2008年5月12日傍晚18时30分,桂溪街道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40名武装民兵组成应急抢险队,整装火速奔赴都江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2008年5月13日12时30分,第一批53名高新志愿者奔赴彭州灾区灾民安置点,积极参与搭建帐篷、搬运物资工作。在高新西区雅驰工业园,近200名志愿者抢运物资直至深夜,主动承担起夜里值守的任务。
    2008年5月13日上午,成都高新区公众信息网上率先发布了中英文的“抗震救灾倡议书”。与此同时,高新区慈善会、高新区红十字会开通了“接收捐赠办公室”网络和专线,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捐助和无偿献血活动。翌日下午,高新区将成都市第一笔抗震救灾善款500万元汇入了市慈善会。
    2008年5月14日, 成都高新区灾区群众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区内首批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正式启动,高新区派出上百工作人员进行选址、规划、建设、评审,让每位失去家园的人,都能在高新区找到家的感觉。当晚凌晨,可容纳数百人居住的68套“清水房”,家家户户都已经通水、通电, 大到洗澡间、电视洗衣机等“大件”,小到毛巾、牙刷,所有生活设施,在灾区群众走进家门之前,所有物资及公共设施,都已经提前为他们考虑并实现了。每栋灾区群众集中居住楼层的一楼,除了卫生防疫服务点以外,独具匠心的儿童乐园、亲情信息服务站、图书阅览间、网上冲浪室等便民服务点一应俱全。
    2008年5月15日凌晨,成都高新区企业发挥信息化优势,开发了“相连5•12”赈灾寻人公益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受灾群众数据库,运用手机短信查询、寻亲论坛交流、互联网在线搜索和人员自动配对等多种功能,帮助地震失散灾民寻亲找友。
    2008年5月15日,成都高新区全区筹措的首批价值2000余万元救灾物资被分类、打包,装满了整整九辆卡车。9时30分,成都市最大规模的赈灾物资从这里启程,直奔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在首批救灾物资中,地奥集团慷慨解囊,一次性捐赠800余万元救灾药品、200万元善款及时送抵灾区,四川阳光润禾科技有限公司50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也同时捎往灾区。
    2008年5月19日,成都高新区檬梓社区灾民安置点。CCTV“半边天”、“心理访谈”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雷明,及其心理援助志愿者小组在实施他们的灾后心理危机处理计划。他们通过建立儿童天地,及时发现“创伤压力应激失调”的儿童,及时心理介入;通过循环开办“灾难后儿童心理问题的观察、鉴别和应对处理讲座”,指导受灾群众开展心理救助和疏导;通过培训其他志愿者,帮助更多的志愿者掌握了解灾后心理救助的专业方法和实施技巧。
    2008年6月1日,滨河学校励志班。来自汶川、映秀、都江堰等地的灾区儿童,换上了成都高新区为他们准备的儿童节新衣裳,在异乡度过了一个并不孤独的“六一”儿童节。在滨河学校的教室里,他们手捧崭新的课本,心中涌动同样的温暖。
    和时间赛跑,在地震发生后的数小时内,成都高新区在迅速开展自救的同时,举全区之力,全速投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成都高新区努力用一颗颗汗水化解灾区人民的一滴滴泪水,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平复灾区人民受创的心灵。
    灾后重建  是成都高新区全体人民的担当
    在全市召开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现场会之后,高新区当即召开了党工委工作会,就对口援建彭州市小鱼洞镇、红岩镇的工作进行部署。为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更好地解决受灾严重乡镇群众安置问题,尽快帮助灾区群众恢复正常生活秩序,2008年5月25日,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韩春林等有关人员连夜赶赴彭州就援建工作进行对接。根据工作安排,小鱼洞镇需部署4个安置点,安置群众4000户;红岩镇需部署5个安置点,安置群众约3000户。
    2008年5月25日上午,高新区首批援建队伍及技术装备便赶赴彭州,全面启动了对口援建工作。从接到任务到部署进场,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不到24小时!
    高新区主要负责灾区“三通一平大配套”工作,即通水、通电、通场内道路,平场工作,以及修建相应的配套基建设施。小鱼洞镇、红岩镇安置点建设在困难中坚定地向前推进着:2008年6月22日,小鱼洞镇首批安置板房(大楠点)625套正式投入使用;6月23日,红岩镇窝店一期、虎形、废水泥厂一期、龙九一期四个过渡安置点通过彭州市相关部门工程验收,1553套安置房交付红岩镇政府;6月26日,小鱼洞镇草坝点958套板房正式移交;7月1日,场镇点558套开始入住;6月29日红岩镇窝店安置点开始入住受灾群众;7月7日,太子点776套完成验收;截至7月19日,高新区援建彭州的9200余套安置房全部竣工移交。
    集中安置点的建设高新区全部是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除了完善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外,还将在活动板房集中安置点内,建设绿色长廊。小鱼洞镇、红岩镇9个安置点建设万余平方米的绿色长廊用以隔离公路噪音和灰尘,在现有条件下尽量给群众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生活环境。
    在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同时,高新区还紧急组织辖区内排危巡查工作。高新区集中了大量企业、学校、住宅、公共设施等建筑物。鉴于“5•12”地震的影响,急需进行结构安全检测。高新区一方面组织起本地的2家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鉴定中心”和“成都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测试站”)进行检测;一方面于5月17日上午向兄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寻求帮助,发出了组织房屋建筑专业鉴定机构火速支援的请求函。
    6月18日上午11时,武汉东湖高新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及武汉市房屋安全鉴定站专家组一行5人,携带专业检测设备抵达高新区,展开了仔细检测。至21日工作结束,专家组共对桂溪街道办事处三瓦窑社区三道桥街居民点、新能巷4号院、成都大唐线缆有限公司同轴车间、玉林中学石羊校区实验楼、银都小学紫薇校区教学楼等40处建筑物进行了检测,并出具了《房屋安全鉴定书》。
    为第一时间排危救难,确保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生产活动,在连续三天大规模排查危房的基础上,高新区于2008年5月15日紧急组建了三支排危维修队和排危维修监理队,负责区内政务服务、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软件园、孵化园等发展载体建筑,农迁安置房及其相关的公建配套用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进行紧急排危维修。据统计此次排查工作,共出动排查工作人员214人次,巡查点位共计296个,累计巡查面积约710万平方米。
    时间过去了整整2年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诺言也一项一项地变成现实:不仅要把灾区“硬件”建设好,还要加强“软件”建设;不仅要给灾区“输血”,还要“造血”;不仅要使灾区群众安居乐业,还要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9年6月,成都高新区聘请四川省农科院为葛仙山做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产业总体规划。2009年10月,省农科院完成提交了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产业总体规划正式文本,该规划通过了葛仙山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已逐步按规划开始实施相关工作。
    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产业总体规划是以葛仙山灾后重建、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政策优惠及配套服务,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打造葛仙山镇的旅游环境,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灾区农民增收,实现政府、企业、灾民共赢的局面并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产业总体规划是依据葛仙山自然地貌特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打造“一园双核三组团,两河两轴休闲观光生态游”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打造川西特色生态旅游小镇。
    2010年5月初,成都高新区圆满完成了葛仙山镇的房屋建设及分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楠新村200亩的甜叶菊种植项目、熙玉村和大曲村3000亩的狲猴桃种植基地项目、文林村100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项目、华南村500亩的烟叶种植项目、官仓村300亩的“口口脆”西瓜种植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楠新村特种水产养殖场项目、投资2400万元的张泉村家庭卷纸项目(三鑫炮厂)、投资300万元的熙玉村桂花虫草鸡养殖项目已经实施,投资100万元的花园村“花园沟乡村酒店”项目正式投入运行。
    成都高新区不仅为彭州灾区群众建设了美好家园、打造了现代农业科技园,还结合自身在发展产业上的优势与经验,与彭州市加强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
    2010年3月8日,成都高新区与彭州市签订协调,将在金融服务领域展开合作,以金融力量共推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将彭州市作为金融服务的拓展试点区域,推进双方金融服务体系战略合作,探索金融资源共享模式,提升两地企业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方面利用金融服务资源的能力。同时发挥成都高新区政策性担保公司——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和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通过对彭州工业开发区和成都现代工业港园区企业的担保融资支持,促进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  是成都高新区肩负的使命与光荣
    2008年,在高新区我们看到的除了创新、超越精神以外,更多了凝聚、坚韧、沉着、自信。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精神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坚持全年“目标不变、指标不变、任务不变”,高新区与园区企业齐心协力,在大灾大难面前,“以不变应外变”,用行动回报世人对这方热土的关注。
    高新人的坚忍不拔感动了世界,直面灾难的勇气和实力,成就了无数“想不到”。灾后政府高效运转、城市秩序井然、一流的投资环境,科学系统地思考和超前的谋划,将大灾化为一把双刃剑,将灾难变为机遇。除了为救灾提供人财物力支持外,作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高新区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促进区内企业尽快恢复生产。通过派专员走访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情况,针对企业提出的员工心理、物流信息、原材料采购等问题,高新区都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不仅英特尔、宇芯、芯源、成芯、中芯国际、莫仕、铁姆肯、西格玛、高龙、联华气体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灾后纷纷表示,对在成都和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信心不变,而且腾讯、京东方、富通、IBM、ASM、郁金香、MPS、NCS、金山数娱、金证科技、博彦科技、银联商务、佳德控股、兴业银行、北大青年、深国投、伊藤洋华堂、新世界会展等等企业相继在高新区增资或者落户。坚守在此的企业与纷至沓来的企业,用“鼓舞、安心、感动、诚意、推动”帮助着高新区乃至成都脱离困境,走向希望。
    腾讯将双方初步约定2008年6月签署的意向投资协议,提前至5月22日、全国默哀日之后的第二天举行,而且现场签署正式投资协议文本,投资总额为55亿元。这是四川震后接纳的第一单!
    在成都投资31亿元建设4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的京东方科技公司,2008年5月26日晚间宣布,将向成都项目增资24亿元,用于保障建厂,同时将成都合资公司的注册资金也提升至11亿元,以保证该生产线的如期建设。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光通信企业,该集团拍板决定,不但继续在成都完成正在进行的电子信息基地项目的建设,而且将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大对四川的投资力度。
    2008年6月4日,ASM太平洋科技公司与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高新区设立半导体设备研发中心。
    2008年6月12日,郁金香投资9000万美元在成都高新区成立以光电视频技术、户外视频技术控制软件开发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企业。
    2008年6月13日,在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城项目签约仪式上,金山数娱、金证科技、博彦科技、银联商务、佳德控股、兴业银行、北大青鸟、深国投、伊藤洋华堂、新世纪会展等13家企业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和意向书,总投资金额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2008年6月16日,美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MPS)在成都高新区的投资从1200万美元增加到5100万美元。
这场天灾打乱了高新区“天府新城”的建设部署。虽高新区在“5•12”中基本无人员和直接财产损失,但大区域的地震影响,难免会让投资者发出质疑,动摇投资信心。震后,在全区举力抗震救灾的同时,“危机公关”也及时加入战斗,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仅展示了高新区高超灵活的管理实力、树立了其坚韧形象,还成为了震后产业发展的“先骑兵”。
    从2008年5月15日开始,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发动了高密度的对外宣传攻势。大量媒体记者走进高新区园区,走进典型企业了解恢复生产情况和应对举措,走进高新区灾民集中安置点,走进对口援建彭州灾区现场,众多媒体采访了腾讯、京东方、ASM、MPS、郁金香、天府新城项目等一系列投资签约活动。
    成都产业继续在发展,成都不是地震重灾区
    2008年5月21日,新华社首先向全球发出“成都主城区安全”的信息:《成都高新区75%的企业恢复生产》的新闻通稿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华社投递到全国许多媒体,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转载和关注。
    路透社先后以《英特尔成都工厂在中国四川大地震后已恢复生产》、《腾讯在成都投资5.5亿元,为灾后首家投资四川的企业》、《深天马拟在成都新建4.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0亿元》、《四川震后首家上市企业在深市挂牌》、《京东方将增资成都京东方10.7亿元》、《上海复地以1.53亿元人民币购得成都商业用地》为题作了报道。
    2008年7月28日至8月4日期间,新加坡英语频道Asia news channel《财富中国》栏目以《地震—震不落的商机》为题,分两期采编和播放了关于成都高新区的专题节目,对高新区及颠峰软件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报道说:“地震的影响只是一时,对于早已落脚和瞄准四川的商业掘井者来说,美丽而稳定的成都有着以往一般强劲而震不落的商机……如今的成都更是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眼中的东方新明珠,其中成都高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肯定了成都和成都高新区的国际影响力。
    加州华文媒体《国际日报》陆续作了《灾后即进川投资,腾讯与成都签约5.5亿元》、《逾百亿元项目震后落户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城”》等报道。
    风雨之后见彩虹,西部大开发绽奇葩
    今年是灾后重建第三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三年间,成都高新区克服了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抓住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终于风雨之后见彩虹,喜讯频传,捷报飞向四方。
    2010年9月14日,戴尔与成都市正式签约,在成都高新区建立集生产、销售和客服于一体的戴尔(成都)旗舰基地,这是其在中国开设的第二个主要运营中心。
    2010年9月15日,四川省与新加坡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由新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成都高新区合作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通过高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打造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活于一体示范性园区。
    2010年9月26日,成都市与台湾仁宝集团正式签约,仁宝集团将在成都双流规划建设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争取2011年底前笔记本电脑产能实现1000万台。

    2010年9月27日,世界500强企业——澳新银行与成都高新区签署协议,决定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运营中心放在成都。
    2010年10月15日,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宣布,在中国设立其第一家生产制造基地——德州仪器半导体制造(成都)有限公司。
    2010年10月18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整合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所有功能政策,实现了现有监管区域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区内可以开展加工制造、研发、维修、检测、物流、贸易、保税仓储、国际中转、配送、商品展示等多项业务。
    2010年10月22日,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的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投产,意味着正式全面启动富士康相关项目。
    2010年10月29日,联想集团与市政府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对外宣布在成都设立联想(西部)产业基地,此次合作,联想将和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助力成都打造更完善的IT产业链。

    2010年11月23日,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CPU散热器供应商台湾奇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VC)与成都高新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在成都高新区建设奇宏科技机箱、散热器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AVC的入驻,将助力成都构建更加完整的电脑产业链。
    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数字,一批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落户、投产,一次次地使全球的目光聚焦于成都。
在国家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之时,成都高新区现已经抢占了西部高端产业的“桥头堡”。
    2010年,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围绕“努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的“小三最”奋斗目标,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预计到今年年底,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GDP将突破500亿元大关,增长25%以上。
    在国家科技部今年9月公布的全国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高新区综合排名列全国55个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第4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全国第二,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居全国第四位。
    可以预计,随着一批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随着一个个创业团队在此圆梦,随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成都高新区——这个西部地区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区域,必将为四川、成都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梦想。
 

 
发表评论
内容
  *您可留下您的真实姓名和电话,以备日后抽奖使用,谢谢!(电话号码只有组委会可见。)
姓名
电话
 
 
版权所有:四川依然美丽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
E-mail:138912111@qq.com
郑重声明:“四川依然美丽”、“熊猫奖”、“熊猫奖”奖杯均为注册商标,侵权必究。